上海市杨浦区“十一五”产业发展实施纲要

发布时间:2013-12-26浏览次数:2840设置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十一五产业发展实施纲要》的通知


杨府发〔20081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现将《上海市杨浦区十一五产业发展实施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八年一月十六日

上海市杨浦区十一五产业发展实施纲要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以及《上海市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的若干实施意见》,深化落实《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和市科技大会精神,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打造知识创新区新型产业体系,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杨浦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十五期间,我区坚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能级,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本确立了发展知识型产业、建设知识经济密集区的路径定位。目前,杨浦正处于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和形态重塑的关键阶段。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05年,杨浦区实现生产总值436.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29.669.2(不含烟草)。产业总体上不断呈现制造、加工等环节加速外迁,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集聚发展的态势。十五期末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为2.9%,较九五期末下降1.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3%十五期末较九五期末增长2.09倍。
  (二)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显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作用,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亮点。2005年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占区生产总值(不含烟草)的比重为21.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9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的18.6%。其中,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3亿元,同比增长31.1%,实现区级财政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4.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加值率达3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区级财政收入0.4亿元,同比增长104.8%
  (三)都市型产业和基础性服务业持续发展,仍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都市型产业和基础性服务业2005年实现增加值103.1亿元,占区生产总值(不含烟草)的比重为40.1%,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1.13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的42.3%。其中,都市型产业实现增加值39.0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146.0%。部分传统工业仍具有比较优势,十五期末,纺织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同行业的8.5%6.1%。基础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同比增长25.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7.1%
  (四)产业载体加快建设,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
  各类产业载体建设推进有力,开始展示知识创新、文化创意、科技创业的功能形象。至2005年底全区科技园区面积达到52.1万平方米;商务用房面积达到23.5万平方米;都市型产业园区面积达78.7万平方米。建成了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设计创意产业群、复旦大学周边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二、杨浦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我区未来的产业发展要充分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发展大局,牢牢抓住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将潜在的区域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在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双转移的背景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发挥长三角区域优势,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正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研发、设计、信息等知识型生产性服务需求大大增强。
  (二)市委、市政府对杨浦发展的定位要求,为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市十一五规划把杨浦知识创新区作为上海市创新基地之一,明确聚焦上海张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20072月杨浦知识创新基地纳入上海张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小组的协调管理范围,为杨浦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创造了机遇。
  (三)区域密集的科教、人才等创新资源,为发展知识型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研究型大学在培育发展知识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与区域发展形成高度互动的关系后,将充分发挥其集聚、创新、辐射、引领的功能。杨浦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使科教和人才两个第一资源核心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加快知识的产业化进程。
  (四)聚焦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拓展了发展空间
  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作为以科教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明确列为上海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大连路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正以其便捷的轨道交通和规模型商业商务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功能。新江湾城、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规划建设,为知识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了承载空间、丰富了发展模式。区域内15.5公里的滨江岸线,将成为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增长空间。
  (五)城市建设日益完善,为增强区域商务功能奠定了基础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高强度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建成运行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军工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启动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基本形成一桥、两环、三隧、四线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平凉西块、定海东块等旧区改造,也将为杨浦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杨浦产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还需稳固加强,主导产业亟待培育壮大;土地开发成本高,功能性项目、产业载体建设难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公共服务平台的集聚度和作用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等。
  三、杨浦产业发展方针和目标
  牢牢把握杨浦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区域内大学、大厂、大院、大所资源优势,着力于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区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增强城区知识创新活力为发展主线,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工作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区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注重扩大开放,全面提升杨浦国际化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方针
  发挥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优先发展以科教为特色的创意设计等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以大学强势学科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升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引领的都市型产业,稳定提升为科教功能配套的基础性服务业,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大企业引领带动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科教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心、一城、一江、三区的产业布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社会继续努力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区级财政收入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以科教为特色的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20%左右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约5个百分点,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上升68个百分点;全区科技商务用房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孵化基地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年营业收入110亿元左右;到2010年,区域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经济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模式
  构筑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支撑的创新型城区。努力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促进区域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以大学科技园为特色的自主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区域专利申请总数达到1.1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保持在全市前列,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数量位于中心城区前列,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初步成为具有国内外辐射能力的科研、教育和人才高地。争取把上海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火炬创新创业园。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以建设上海创意产业基地、环保节能研发基地、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光机电一体化研发基地为核心,努力把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基地纳入上海张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着力打造以国内外大企业引领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密集区。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入驻杨浦区,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根植性发展。十一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4000家左右,其中13家左右成为上海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建成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加快建设以科教为特色、总部研发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聚焦江湾五角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凸现知识创新特色的市级副中心功能;聚焦大连路控江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基地的功能;聚焦黄浦江杨浦段滨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显现创新创意产业基地功能;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服务,着力形成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活跃、管理良好、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十一五期间,以科教为特色的江湾五角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连路控江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基本形成,成为杨浦对外开放、体现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窗口,以渔人码头为重点的黄浦江杨浦段滨江创新创意产业基地取得重要进展,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初具规模,新江湾城国际大学科技园充分展现国际化、知识型、生态型形态功能。
  (五)实施原则
  在路径选择上,坚持大学强势学科和产业竞争优势塑造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搭建有利于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科技、教育、经济互动和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使大学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在推进策略上,坚持三区联动开发与聚焦重点地区建设相结合。继续支持高校发展,推进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建设,率先在重点区域提升知识创新区功能形象的示范效应,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和管理集成的经济生态环境。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培育新型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立足区情,既注重培育发展具有科教优势、带动效应明显的知识主导型新兴产业,也大力提升发展就业容量大、符合环保要求、资源消耗少、具有科技含量的都市型产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资源配置上,坚持市场机制调节和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制定有利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在发展动力上,坚持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同时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四位一体改革,促进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加快信息、教育、科技、人才和资本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外向度和城区国际化水平。
  四、杨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发挥科技、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构筑以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科教为特色、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以创新人才集聚为抓手,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等环节,以高素质人才等产业要素高度集成为重点,加快培育智力密集的创意设计、研发与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和科教商务等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
  创意设计。充分运用滨江沿线近代工业遗产和大学周边区域资源,推进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发展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传媒设计、时尚设计和国际工程咨询等行业,形成设计合作体系,努力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能级最强的创意设计中心之一。
  研发与技术服务。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服务市场,鼓励合作研究开发和承接国际商务流程外包(BPO),重点发展技术研发、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产品开发和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以及知识处理外包服务等,努力建设全市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的高地。
  教育服务。依托区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做实上海教育服务园区的平台功能,引进扶持中外著名教育集团和职业培训、中介服务等机构,重点发展教育培训、教育中介服务、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逐步扩大留学生服务规模和服务层次,力争成为上海的品牌教育服务集聚地。
  科教商务。以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大连路控江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技术、人才、创业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共享,重点发展商务办公、知识产权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努力建成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教特色中心商务区。
  (二)以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抓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体系建设,以研发设计为引领,打造电子信息、环保节能、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电子信息。扶持一批示范性项目与核心企业,建立若干行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形成从设备研发设计到内容开发应用的产业链。
  环保节能。依托区域高校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强势学科,以及污染控制、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的科研优势,围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循环经济重点环节,重点发展水净化及循环利用研发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发技术、节能与绿色建筑、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技术等领域,加快建设环保节能产业载体和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保节能科技产业集聚地和服务中心。
  光机电一体化。整合滨江产业布局,引进和发展内外资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数字医疗、先进光学器件、新能源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支持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级科技园整合有关都市型产业园,打造光机电一体化研发基地。
  新材料。依托复旦、同济与中科院、上科院等国内外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在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建设先进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发展以纳米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医用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聚乳酸(玉米塑料)、芳砜纶纤维技术等为突破口,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
(三)以产学研一体化为抓手,调整提升都市型产业
  全面推进大学科研与地区产业的对接,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向专业化、科技化、集约化转型,重点提升现代纺织、烟草、设备制造、钟表、出版印刷等行业。
  现代纺织。围绕时尚纺织、科技纺织的主题,做强纺织产品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和贸易展示等高端环节,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应用和家用纺织品领域,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和上海现代纺织科技工业园,提升区域纺织产业能级。
  烟草。支持上海烟草集团技术改造和研发基地建设,以组建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为切入点,推进烟草行业技术链和产业链延伸,成为全国行业技术中心、营销中心。
  设备制造。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支持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推广,形成若干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具有专业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设备制造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
  钟表。依托区域内钟表专业开发力量,发掘钟表文化内涵,实现保留、集中、拓展,推动钟表产业向技术链和产业链的高端转化,建设上海国际钟表产业园,提升国际化程度,构筑国内外钟表产业融合相关行业的主要集散地和功能性平台。
  出版印刷。依托区内高校出版社、版权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的迅速发展,推动印刷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报纸、杂志印刷及商务印刷,鼓励企业与国内一流出版商合作,鼓励各类印刷企业间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四)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稳定提升基础性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和品牌化建设,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提升商贸、旅游和房地产业等基础性服务业。
  商贸。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便民利民店等商业布局,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商业布局体系。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领域。加快形成若干大型批发贸易中心、采购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旅游。依托杨浦的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文化资源,结合新江湾城、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和滨江地区的开发,加快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近代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国际赛事、会展和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开发商旅文结合的品牌项目,建设上海具有特色的以三个百年文明为代表的近代城市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特色区。
  房地产。结合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旧区改造和老工业区调整,推进集中成片土地一级开发模式,不断优化房地产业开发结构,重点建设科教商务办公楼宇、宾馆酒店和产业园区等功能性项目,适度开发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知识社区。
  五、杨浦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
  在两片、一线、一带的城区总体空间布局指导下,实施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开发机制,全力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技产业集聚区和都市型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心、一城、一江、三区的产业布局。
  (一)一心(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
  按照南部商业商务中心、中部创智天地、北部知识商务中心的功能布局,努力建设成为以地上地下空间联动为特点,集科技创新、科技中介、科教文化交流、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江湾五角场科教特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市级商业中心。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教育机构,推动律师、会计、咨询、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产业,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业贸易、休闲娱乐等产业。拓展和强化创智天地的综合功能,努力使创智天地成为聚焦全区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一城(新江湾城国际大学科技园)
  以复旦等众多高校为支撑,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学研发机构、知名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教育服务龙头企业等,打造集教育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科技企业总部办公、商业、商务服务、运动休闲、信息咨询、高品位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以知识型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国际化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研发中心。
  (三)一江(黄浦江杨浦段滨江创新创意产业基地)
  重点集聚有实力的创意设计、广告策划、会展服务和中介咨询等创新创意服务机构,形成以文化博览、休闲娱乐、商务办公为主导的东外滩渔人码头文化休闲博览区,以黄浦江杨浦段滨江百年工业文明保护性开发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以生态、会展、休闲等为主导功能的复兴岛和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主体的森林公园南侧生态科技研发园区。
  (四)三区(大学科技园特色示范区、大连路控江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现代纺织为代表的临江都市型产业集聚区)
  大学科技园特色示范区。在大学周边建设一批以大学强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形成以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孵化、教育服务、研发设计为主导功能、以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的特色示范区。打造以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科技等产业为重点的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使其核心圈扩展区辐射点内的产业载体项目按节点出功能、出形象,积极发挥辐射效应。
  大连路控江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大连路、控江路为发展轴,沿大连路规划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以提升控江路区级商业中心的功能业态为主题,以百货、专卖、商务办公、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代理为主导功能的控江路商贸服务产业带。
  以现代纺织为代表的临江都市型产业集聚区。通过功能提升或老厂房改造,以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努力建设高就业、高产出、低资源、无污染的都市型产业集聚区,形成平凉路现代纺织产业带、长阳路烟草产业园、国际钟表产业园和军工路海洋水产产业园区的布局。加强老厂房、老仓库保护性开发,积极建设创意产业园。
  六、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加强规划引导,注重整合区域土地、政策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的整体合力。
  (一)强化产业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贯彻区委八届四次全会《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决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2010行动计划》,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对照《上海淘汰劣势产业目录》,制订本区十一五期间劣势企业淘汰名录和淘汰方案,加快调整金属加工、建材、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严格实施能耗和环境准入,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制定相应产业政策,鼓励主导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项目评估。形成与城市规划、土地招标、土地储备相衔接的产业项目评估机制,进一步促进资源向一心、一城、一江、三区集聚。开展开发项目的产业定位、规划设计和开发模式等的前期论证,对项目建设和后期招商情况持续跟踪,确保项目规划的有效落实。
  编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围绕落实区域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明确每年产业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加强区域产业运行状况的动态分析,就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统计发布区域商务资源信息及产业发展动态,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构筑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科教与产业良性互动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基地规划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对接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善基地发展规划,加强对基地内各科技园区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加快推进基地内部分核心区域的功能落地工作,努力把基地纳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范围。以与旧金山湾区合作为突破口,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关系,迅速提升城区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创智天地创新服务品牌。促进各种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向创智天地集聚,促进科技交流、文化交流和人才交流,打造上海创新服务的品牌区域。加快推进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上海知识产权园、上海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区风险投资服务园等平台,完善功能和商务服务模式。加快区电子公共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一批公共信息数据库。
  落实国家、市和区科技发展配套政策。全面贯彻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发展政策,落实区“32科技发展配套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做到看得懂、听得明、记得住、有机制、易操作。加强宣传与实施,真正把政策落实到企业。适时评估实施效果,不断修订完善配套政策。
  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市区联手共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降低创业型企业开办成本。制定高层次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发计划,建立人才库,每年发布杨浦紧缺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开发目录,强化区人才广场服务功能。做好引进人才的户籍办理、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服务工作。
  (三)扩大改革开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构建外向型经济新格局。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推介力度,注重实施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引进一批国内外规模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外商投资两个优先产业的引导,发挥其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本区有实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贸易合作。建立完善规划、土地、资源、政策、服务于一体的招商引资集成机制,实现功能落地。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按照平等待遇、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基本思路,重点推动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理念,鼓励非公有资本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加快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问题,创造真正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环境。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区属国有资本向投融资平台、主导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集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社会化多元投资,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实现企业发展。
  (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形成知识经济密集区示范效应
  加强土地储备和有序开发。切实保证产业发展空间,优先安排重点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土地供应,按照区域性、组团式、辐射状的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合力推进商务楼宇、科技园区和都市型产业园区等功能性载体建设。
  政策资源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对经认定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地块,在确保大市政和旧区改造等重点项目拆迁指标后,优先安排拆迁计划指标和优先筹措解决动迁房源。支持产业集聚区市政工程和公共交通等配套建设。鼓励特定产业入驻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产业集聚区开发运营模式,实现产业集聚区成片开发。
  (五)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塑造区域核心竞争优势
  实施重点企业创新扶持计划。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完善技术开发创新机制,增强吸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能力。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对其成果转化项目经认定符合条件的,享受融资担保、市场推介、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火炬计划、创新基金以及各类创新支持项目。帮助符合规定的研发与技术服务外包出口企业,享受市有关政策。
  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企业产品申报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对新确认的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杨浦,并制定实施相关优惠措施。
  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与创新服务。编制区域内自主创新产品预备目录,积极推荐进入上海市政府采购目录。通过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对符合政府采购需求条件产品,由政府或采购人直接进行首购或订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构功能,建立为中小科技企业采购服务的专设通道和服务指南。
  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督查制度,通过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行业保护、技术保护等多重手段,从知识产权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保护。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建立数据统计和通报制度。帮助企业加强自律和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对侵权活动的防范能力。结合上海知识产权园的发展,积极探索多渠道、便捷的知识产权交易及保护机制。
  (六)营造良好服务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形成破解发展瓶颈的整体合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电子政务,规范行政行为。实施和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面向优先发展产业领域的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大力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
  着力突破企业融资瓶颈。建立并使用好政府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区科技小巨人工程专项配套资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专项资金等。构建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体、政策性担保机构为辅助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保持每年10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信用制度,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建立本区科技、征信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和风险投资管理等部门对科技企业和人才的信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对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市场推广宣传、行政管理和行政审批、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诚信企业更多扶持。

 

返回原图
/